Quantcast
Viewing latest article 3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

【视频】一名 VR 电影导演的 “天马行空”

邵晴坐在采访间的沙发上,看起来有点疲惫。“不好意思,我还没有倒过时差。” 他说。这位 VR 电影导演刚从威尼斯电影节回来没几天。

这是邵晴的 VR 电影作品第二次入围威尼斯电影节。

2017 年,邵晴的 VR 电影 《窗》成为四部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选单元名单的华人 VR 作品之一。今年,他创作的《黑色皮包》也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认可。“2017 年,我把《窗》带去威尼斯时,也带了一本小册子。小册子上面有我写的五个脚本,黑色皮包就是当中之一。” 邵晴回忆起这个小细节,似乎,这两个事件有着神奇的渊源。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其实《黑色皮包》是我一开始接触 VR 就想做的。最初的想法是玩视觉效果:假如我现在的视角是在一个包里,会是什么样的呢?” 显然,对于邵晴来说,一部脑洞大开的作品是必然的成果。因为,他本质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工作者。

与传统电影相比,VR 电影也算一类新物种。术业有专攻,所以随之而来的是如邵晴一样的专业 VR 电影导演出现。其实,很多影视公司在最开始做 VR 电影时,会偏向请一些在传统影视方面有巨大成就的大咖导演。但事实上,他们在 VR 领域涉及可能并不是很深,会用传统的镜头的方式在剪切,所以其 VR 影片可能会让观众的观看过程中有眩晕感。传统的拍摄手法主要是实拍为主,而实拍则包括远近中景、特写、鱼眼(镜头)等。在 VR 电影里面,基本上没有这些因素,其镜头语言上会尽量避免大的旋转,以防给观众带来眩晕感。

其实,对于入行 CG 影像十一、二年的邵晴来说,理解 VR 电影,转型成为一个 “新” 导演有着一定先发优势。不过,最终决定还是需要理性考虑的奠基,以及主观激情的引爆。邵晴表示,VR 在 2015 年出现,2016 年和 2017 年渐渐被推到市场风口,其拥有线性增长的趋势。2017 年,即邵晴追梦开始的时候,动画电影市场没有较大的火热度。“我的主观想法蛮强烈的。我是做 3D 出身的,对 3D 空间感觉特别亲切,也发现相对于传统的叙述方式来说,VR 的叙述方式对我来说更自由。” 他说。

“在人生的一个交叉路口,突然出现未知的路标,我就想去试试看。” 显然,对于邵晴来说,选择全身心投入 VR 电影事业,或许更多的是主观因素驱动。“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还是比较钦佩像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那些老前辈的。他们那个时候对利的追求也没有那么重,作品也是多姿多彩。” 邵晴希望通过 VR 电影这样的新鲜方式探索出电影的新可能性。“我们能不能做到比较自我?” 他提出对于艺术发展的期望。

邵晴的 “自我” 与 “脑洞” 在《黑色皮包》中明显的展示出来。据他介绍,该故事讲述了一个监守自盗,恶人会有恶报的故事:主人公以前的一个银行保安,他知道有一个很神秘的黑色皮包被存进了金库后,就和几个人一起偷走,最终个人独吞了。在得意地开着车逃走到隧道时,他发现前面的景象很奇怪。那时,他已经开进地狱了。其实是,因为太猖狂逃窜,他出车祸死了。

故事的视角都是以黑色皮包内为主,突然间头顶上有一有人拉开了一条缝,你并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谁。“我觉得这是很具有悬疑性的,就如生活一样具有不确定性。” 邵晴说。而包里具体是什么东西?是人性、自我意识、还是欲望?这些都是开放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VR 的特性,可以让故事变得更有趣、生动。” 就如邵晴所说的那样,VR 技术的特性与他的个性很合拍。通过 VR 技术,邵晴将黑色皮包隐秘的故事更沉浸地呈现给观众。如剧中有情节是,主角坐在沙发上面,被沙发固定住了,动不了,然后有几条鲨鱼从他旁边游过。用 VR 技术,就可以打造更沉浸的体验:有几条鲨鱼慢慢地游过来,然后整个画面是很黑暗的,你只能听到水声,只能看到一点点鲨鱼勾起的一些高光,然后你又看到主角在沙发上不停的在挣脱,他的表情很扭曲。这样的震撼感和沉浸感和传统画面是不太一样的。

不过,邵晴也强调 “VR 就是一种导演去交代整个故事的手段,仅此而已。”。他并不喜欢在影片里刻意去表现 VR 特性,比如设计一个过山车的镜头之类来制造体验感。对于 VR 电影,邵晴强调的还是故事和电影魅力本身,而 VR 则是让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

所以在《黑色皮包》中,邵晴并没有做大量立体。“因为这部影片里面有很多的长镜头,一直在移动。立体容易使人头晕。头晕会降低感官体验,不管故事讲得有多好,画面有多少看。 ” 他说。“有的时候我甚至忘记,这是一步 VR 影片。” 邵晴认为,一个好的 VR 电影片,就是需要让观众忘记它是一个 VR。

任何新的事物都有足够的挑战,VR 电影导演也面临新的问题。“我的风格是把二维的手绘感做到 CG 的画面上去,对于 3D 来说,要做一些不规则的东西就很难。” 他表示,这个技术鲜有人尝试过,也没有这样的现成开发工具,所以要用不同的软件工具插件把它融合到一起,然后不停的在 VR 眼镜里面去做测试。“我的想法是,《黑色皮包》作为一个系列的开头,最终做类似《爱、死亡、机器人》的作品。” 他还透露想要把《黑色皮包》做成沉浸式的舞台剧。

当然,艺术家不仅要有创新、情怀,还需要将想象力转化为真金白银。目前,邵晴任上海魏唐影视传播有限公司 CEO 一职,也在积极推动作品商业化。他表示,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向线下体验店分发播放,做票房分成,二是举办展会。 同时,在对于市场的判断方面,邵晴认为,随着近半年 VR 行业的再一次活跃,VR 影视的春天可能还有几年,但是一定会来。“可能市场上的资方更愿意投硬件、平台、VR 影院,因为好复制,容易商业化,但也总要有人去做内容。” 他说。

此外,作为随着 VR 影视成长的一批 “新” 导演,邵晴也在关注着一些微妙的变化。“2017 年,威尼斯电影节的 VR 电影是百花齐放,但今年相对来说,少了些新意,多了些成熟的作品。一些大公司和大 IP 都带来了更完整的更成熟的一些 CG 的作品,但形式上却少了一些创新。” 他说。

“科技” 是比较冷的理性代表事物,而艺术更强调温度、感情,是感性代表事物。VR 电影就是二者的结合体,那么二者如何更好的碰撞出火花并融合。邵晴表示,我们需要培养拥有美感的程序员,也要懂代码的艺术家。“为什么皮克斯的动画片会这么优秀,因为他们的艺术家和技术人员数量几乎是 1:1。但国内可能是一百多个制作人员配备个位数的技术人员。” 他说道:“虽然说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模仿好莱坞,但是我觉得如果要做到超越人家,起码先要赶上人家。”

显然,技术可以把想象力变为酷炫的现实,想象力又可以挖掘出技术更丰富有趣的姿态。这个有趣的融合故事,还需要更多像邵晴一样的大胆谱写者。


Viewing latest article 3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

Trending Articles